新闻中心

GPS好用,为何还要搞“北斗”?两个人打一把伞,分别时怎么办?

2021-07-07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对我们了解国家安全有帮助。

  GPS与海湾战争

  对于全世界来说,1991年的新年注定不会因为海湾战争而欢乐。

  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进攻,旨在恢复科威特的国家主权,这场战争持续了42天,直到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而结束

  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GPS系统还在建设中,尚未完全建成,但美军果断提前投入使用。

  当时,美军只有15颗导航卫星,每天提供15小时的服务。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是一个只有15颗卫星的不成熟的GPS系统也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在中东广阔的沙漠中,GPS为美军提供了精确的定位服务,以至于美国国防部长理查德·切尼说:“GPS在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拉克永远不会想到它,我们的军队可以凯旋地穿越西部沙漠。”

  GPS还为美军强大的空军提供精确制导服务。

  在美军高密度空袭中,GPS为数百架战机提供精准导航,尤其是提高了美国F-16和B-52战机、隐身战机和巡航导弹的攻击精度,几乎都依赖GPS来定位。

  也就是说,GPS已经成为美军现代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海湾战争后,美国果断地以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取代陆基无线电系统,成为海陆空三军的主要导航方式。

  以GPS为代表的高科技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震惊了世界。

  “北斗”的前世今生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的GPS不仅对外开放,还可以免费使用。

  中国还需要烧钱来建立这样的系统吗?更何况我们做的可能不如美国的GPS,这不是不愉快吗?

  实际上,GPS在美国的免费使用完全是由其技术特点决定的。

  GPS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类似于广播电视塔。

  GPS系统也是如此,24颗工作卫星只是不断地向地面传输信号,它完全不知道是谁在接收和使用这些信号。

  如果他们不知道,他们如何收费?

  free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依靠这个系统会产生新的国际产业,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大国,free带来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显然对美国有利。

  此外,GPS免费将形成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这显然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如果我们贪图省事和便宜,在中国的军事系统上安装美国的GPS,则是灾难性的。

  这是因为美国GPS只提供民用码,定位精度比美国军方使用的军用代码还要糟糕10倍。

  更重要的是,万一与美国开战,到时候你真的会瞎。

  即使美国不停止GPS,而是给你发一个欺骗代码,那么瞄准美国的导弹可能会飞到自己的位置!

  就算是民用码,也不能光靠美国的GPS,谁能保证美国未来不会为GPS的使用设置障碍?

  一旦与美国关系紧张,谁又能保证美国在GPS使用上不会刁难我们呢?

  谁能保证美国不会使用GPS来收集情报和窃取商业机密?

  因此,无论是中国的军事系统,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能完全依赖美国的GPS。

  一旦变得依赖,就会像吸毒者一样无法自拔!

  因此,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发展自己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中国人熟知的“两弹一星”工程中的“一星”是指人造卫星。

  中国新卫星的研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12日成功发射,“东方红”音乐响彻太空,传遍世界。

  第一颗卫星成功以后,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定位导航卫星等就都进入了太空。

  中国的定位导航卫星经历了研究、论证、再研究、再验证的过程,但因经济状况等种种原因搁置。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受美国GPS启发,搁置十年的双星定位计划启动。

  之所以选择双星定位方案,而不是像美国GPS那样30颗卫星的项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情。

  当时的中国既没有经验,也没有钱,刚开始时不宜冒险。

  然而,发射两星的局限性很快就显现出来。

  因为只有两颗星,所以需要高轨道,因为低轨道覆盖面积小。

  它不仅要在高轨道上,还必须是静止的,这样两颗星才能安全地停留在中国上空为中国服务。

  高轨卫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定位精度不高,而且只有两颗卫星,所以它的定位精度自然远不如GPS。

  1990年以来,在GPS背景下,我国的“北斗一代”因性能不佳而饱受诟病。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启动“北斗二代”系统势在必行。

  21世纪初,我国建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

  虽然它的表现不强,但对中国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经过多年努力和不断探索,我国“北斗”系统的开发建设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优势:

  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颗在轨卫星组成,高轨卫星较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是在低纬度地区。

  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频段导航信号,通过多频信号的组合使用,提高服务精度。

  三是“北斗”系统创新集成导航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准授时、位置上报、短信通信服务等5大功能。

  中国的“北斗”战略

  与美国GPS最早应用于军事系统一样,中国的“北斗”自然也最先应用于中国的国防系统。

  毕竟,保卫家园和国家是“北斗”的重中之重,没有必要否认。

  也就是说,“北斗”系统也分为军用和民用。

  军用当然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专用,民用方面,面向国际国内市场。

  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GPS导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得依赖。

  对于国内和国际两个不同的市场,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北斗”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其实就是四个字:一个是“强制”,一个是“补贴”。

  所谓强制,是指大力支持“北斗”,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强制安装“北斗”系统的终端产品。

  政府机构必须使用“北斗”,包括公安、交通、救灾和旅游部门。

  警车、公务车、校车逐步纳入“北斗”定位系统,对保障行车安全、监控公车私用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执法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人们习惯了GPS,切换到“北斗”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因此,人民要接受“北斗”,就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补贴已经走在了前列。

  对安装、使用“北斗”的用户免费,此外,政府还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联手从事“北斗”相关终端产品的开发,并提供财政支持或税收减免。

  从GPS切换到“北斗”并不难,在政府激励政策的刺激下,围绕“北斗”体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

  “北斗”系统在国际市场的推广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兼容性,二是亚太地区的突破。

  中国在国际国内市场推广的“北斗”终端产品至少兼容两套可互通的GPS和“北斗”系统,进一步推动与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协调,大力推进多系统兼容应用。

  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合作兼容的道路?

  因为国际影响力与老牌成熟的美国GPS、欧洲“伽利略”系统无法比拟,如果不走合作之路,国际上很难打开市场。

  而且,中国的“北斗”国际合作推进之路有其独特的特点:与其他三大系统在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合作,是在用户终端积极设计兼容其他系统的产品,消除用户对单一系统的依赖。

  亚太突破战略,服务全球“一带一路”是中国“北斗”走出去的又一大亮点。

  发展“中国北斗、世界北斗”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体系国际合作。.

  中国继续推进与亚太地区和东盟有关国家合作,探索建立卫星导航应用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北斗”系统应用推广,那么,为什么亚太地区的国家对中国的“北斗”感兴趣呢?

  中国“北斗”系统已经打上35颗卫星,主要分布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

  为此,亚太地区的“北斗”定位导航网络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东南亚国家的纬度较低,根据北斗星座的分布特点,北斗系统在该区域的导航性能越来越优于其他导航系统。

  也就是说,对于亚太国家来说,“北斗”比GPS更有优势,使用“北斗”比GPS更划算。

  中国“北斗”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5月巴基斯坦国家定位服务网络一期工程的建立和完成。

  该项目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个海外组网项目,该项目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建立了5个参考站和一个处理中心,形成区域性北斗定位增强网络,为巴基斯坦提供实时可靠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

  二期工程将覆盖巴基斯坦全境,成为中国“北斗”首个海外国家高精度服务网络,该系统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GPS自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但卫星定位导航应用服务仍然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22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这只是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估计,国际市场更是不可估量!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联系人:刘小姐

手机:13631666916

邮箱:liuhui@lingyi-tech.com

地址:深圳市光明区科能路中集智园大厦B座裙楼四楼403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